(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人民日报社消息 走进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闫家村的农家院落,一幅“鸟衔樱桃花,此时刺绣闲”的画卷铺展开来——梧桐树下,妇女们或两两相坐,或三五围群,随着手中上下翻飞的银针,簸箕里的彩线化成了布缎上的图案。你绣耳朵,我绣面,你裁四爪,我点睛,箩筐里堆着刚完工的一只只或威猛、或呆萌的“小老虎”。
这就是“西秦刺绣”,一项传承于陕西省宝鸡市的巧夺天工的民间绣活。有别于苏绣、湘绣等四大名绣,西秦刺绣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造型上有平面、立体、浮雕等形式,技法上有平绣、悬绣和拼缝等工艺,形态简洁夸张,色彩明快热烈,2008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考古学者们曾在宝鸡的西周井姬墓葬中发现有刺绣遗迹,一脉飞针,千年相传。西秦绣娘们大多自幼受到祖母、母亲的手教,或是亲戚邻居中技艺高超者的传授,目前仍活跃在宝鸡北部塬区千阳、凤翔、陇县等地的农村地区。
千阳县太阳鸟工艺品非遗工坊带头人李惠莲,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性绣娘。今年62岁的她,从小就学做布艺刺绣的基本技巧。30年前,她把香包、十二生肖等刺绣产品,挑到城里小学、幼儿园门口出售。如今,她用上了电动缝纫机、绣花机和电商平台,开发出民俗文化、仿真刺绣、摆件玩具、儿童服饰、保健养生五大系列200多个刺绣新品,带领绣娘年制作刺绣产品80多万件,产值1500多万元,带动几千人就业。
李惠莲所在的非遗工坊,有上千名绣娘。大家没有严格上下班时间,一声“订单来了”,绣娘们就三五结伴来到工坊,有满头银发的老奶奶,也有刚过门的媳妇,她们或就地而坐,飞针走线;或拎一包经过机器裁剪加工的小配件回家,闲来缝制。一批订单下来,绣娘们能拿到几百到三四千元不等的报酬。
刺绣让农村妇女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照顾老人、子女教育等农村“三留守”问题顺势化解。妇女们在刺绣协作中,结成深厚情谊,更彰显了乡村文明新气象。看到这一“蝴蝶效应”,千阳县顺势推进产业化开发非遗项目,引导上万名群众通过刺绣就业创业,把非遗传承拓展为大众文化技艺,并引入四大名绣技法和现代时尚元素,让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接轨,绽放更加灿烂的光彩。有赖于工坊带动下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电商营销,全县年销售产品680多万件,产值达8600万元,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
虎头虎脑、虎虎生威、如虎添翼……这些词语体现了人们对虎特殊的情感。文化兴,国潮起。近10年来,西秦“虎”,走红各地。出自农家绣娘们手中的虎头帽走进了北京冬奥会、虎头枕荣登邮票全国发行、虎头鞋跻身优秀旅游纪念品行列……产品供不应求。作为西秦刺绣的发祥地和主产区,千阳县目前有21个刺绣专业合作社,带动1.2万名妇女就业。西秦刺绣这一植根于乡土的民间美术,在传承民俗文化的同时,正为家门口的父老乡亲绣出一条“致富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根据目前客流预测分析和疫情防控情况,铁路部门从5月18日起,在上海地区现有开行12趟列车的基础上,恢复开行上海虹桥站至宁波、阜阳西
中新网太原5月18日电 (记者 范丽芳)5月18日,山西太原7例本土新冠肺炎感染者治愈出院,其中确诊病例3例(普通型2例、轻型1例)、无症状
今天(5月18日)下午3时,浙江杭州金沙湖公园下沉广场出现管涌,湖水外溢致使金沙湖地铁站形成涝水。相关部门立即组织应急抢修,开展管涌
5月17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37场新闻发布会上,市卫健委党委委员王小娥介绍,本轮疫情病例平均年龄43 5岁,最大
中新网呼伦贝尔5月18日电 (记者 张林虎)18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中级人民法院获悉,内蒙古公安厅原党委委员、副厅长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