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安部最新统计信息,截至2022年11月底,全国机动车驾驶人员数量达5.02亿。随着我国汽车化进程不断加快,群众交通出行经历了从非机动车到机动车、从摩托车到汽车的转变。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世纪末,摩托车占机动车比例超过60%,机动化出行属于摩托车主导的时代。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汽车保有量及汽车驾驶人数量均迅猛增长,目前占机动车及驾驶人总量的比例已分别达到76.6%和92.6%,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我国交通出行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与此同时,汽车驾驶人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新驾驶人数量激增,3年以内驾龄的驾驶人达1.03亿人,占比达20.6%。从驾驶证准驾车型看,持C类小型汽车驾驶证的驾驶人达4.1亿人,占82.6%;持A、B类大中型客货车驾驶证的驾驶人达4977万人,占9.9%。
驾驶员可能接触的职业性危害因素
(资料图片)
机动车驾驶工作繁重、复杂、危险。常见的机动车驾驶工种有:公交车驾驶员,长途汽车驾驶员,出租车(网约车)驾驶员,货车驾驶员等。驾驶员的工作,既是体力劳动又是脑力劳动。目前我国道路以人车混合型为主,对驾驶员要求极高,必须有高度集中、持久的注意力和及时处理、应对复杂情况的综合能力。驾驶员是道路交通信息的接受者,更是处理者和决策者。面对瞬息万变的道路环境,驾驶员要连续不断地接受和分析行人、自行车和汽车的移动状态,预测多种变化,在瞬间作出迅速、可靠、科学的判断。机动车驾驶员作业时间长,可能接触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多,驾驶员可能接触的职业性危害因素主要有:
1、强制性体位导致的肌肉骨骼系统损伤公交驾驶员长时间保持坐姿,行驶中不得休息和活动,四肢连续强迫作业加重肌肉紧张,使血液循环受阻。易出现工作相关骨骼肌肉疾病,表现背部、肩颈部疼痛等。另外,当人处于长时间的坐姿时,臀部与软椅表面紧密接触,血液循环受到阻碍,易诱发或加重痔疮。
2、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机动车排出的尾气污染空气后进入人体,危害驾驶员的健康。
3、全身振动驾驶员处于人—车—路这一闭环系统中的环境中,长期行车造成的全身振动可引起其神经系统功能下降,神经末梢受损,振动、痛等感觉功能明显减弱衰退等问题。
4、噪声主要来自车内发动机及车外环境。驾驶员在强噪声环境中会致精力集中困难,反应迟钝,使工作效率下降;容易心理疲劳,引发心理受惊,易受挑衅、易发怒;出现异常动作或失误,身体易受伤害也影响行车安全。
5、其他交通拥堵与道路景象杂乱,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时间长,节假日压力,日常检查压力,乘客不理解和乘客投诉等其他因素影响公交驾驶员健康。
驾驶员常见疾病及预防
一、消化系统疾病
汽车驾驶员的饮食很不规律,经常凑合一顿甚至不吃饭。长期不合理、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带来的后果就是易患消化系统疾病,常见为消化不良、胃部疼痛,严重者会引起胃肠大出血。
预防措施:驾驶员应做到合理安排车辆行程,做到间隔4~5小时用餐一次,定时定量,坚持“衡、软、缓、淡”的饮食习惯。长途运输时必须常备些新鲜水果、糕点和饮用水。保持稳定的情绪,减轻生理、心理负担。
二、肌肉骨骼系统疾病
1、肩周炎
是一种驾驶员最常见的职业相关疾病,尤其是40岁以上的驾驶员。驾驶员患肩周炎后由于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不能灵活、准确地进行驾驶操作,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预防措施
做徒手体操,做肩关节3个轴向活动,用健肢带动患肢进行练习;做器械体操,利用体操棒、哑铃、肩关节综合练习器等进行锻炼;做下垂摆动练习,躯体前屈,使肩关节周围肌腱放松,然后做内外、前后、绕臂摆动练习,幅度可逐渐加大,直至手指出现发胀或麻木为止。
2、腰痛
长时间驾车不仅会使人疲劳,还能引起疾病,以脊柱骨骼、消化和心血管三大系统疾病多见,特别是腰痛最常见。久坐的人如果不加强运动,腰背肌力量薄弱,久之就会引起腰椎变形,常见症状有腰腿疼痛、无力、麻木。
预防措施
尽量减少振动,驾驶员腰病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于汽车产生的振动,应避免旧车“超期服役”,及时更换陈旧、磨损的零部件,对汽车定期维修和保养。保持正确的驾车姿势,确保腰椎受力适度。驾车时双眼平视,座椅的靠背向后微倾,坐垫略向前翘起。臀部置于坐垫和靠背的夹角中,以在操作时不向前移为宜。持续驾车期间多一些间歇性休息。
3、振动病
驾驶员如果长期受到车辆在行驶中振动的影响,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下降。例如,条件反射受到抑制,神经末梢受损,振动觉、痛觉功能减退,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振动过强时,有的驾驶员会感到手臂疲劳、麻木、握力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使肌肉痉挛、萎缩,引起骨、关节的改变,出现脱钙、局部骨质增生或变形性关节炎。
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振动病,必须认真保养好减震器,使其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并正确使用轮胎;在驾驶车辆时应平顺柔和,避免野蛮操作;将驾驶座位调整至适当的位置,最好在座位靠背上装配富有弹性的垫子,以起到分散振动冲击的作用:在握方向盘时用力要适度,最好戴纱手套,使手掌与汽车的接触成为间接接触,以缓和振动的作用和刺激。
4、颈椎病
驾驶员每天几乎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都坐在驾驶室里开车,姿势相对固定。开车时如果坐姿不正确,长此以往就会引起颈部肌肉僵硬,血供不畅,发展为颈椎变形增生,从而引起颈椎病。最常见的就是颈肩不适、疼痛、颈部僵硬、头晕乏力、上肢酸软麻木、心慌多汗。
预防措施
首先调整好汽车驾驶座,使方向盘和踏板容易够得到;驾车时要坐直,臀部尽量靠紧椅背,上身挺直,膝盖略屈,但不可妨碍操纵方向盘:必要时可调整后视镜角度:操纵方向盘时手臂应稍弯曲;若将方向盘看成一个时钟面,左手应握在9点至10点之间,右手则握在3点至4点之间。
5、急性颈扭伤
在汽车驾驶员中较常见,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在驾驶车辆或倒车时,突然过度地扭头向后看,致使颈部肌肉、筋膜强行过度屈伸而产生痉挛、撕裂伤;高速行驶中突然急刹车,或低速行驶中突然高速加油,在惯性力的作用下,颈部肌肉产生急剧痉挛。
预防措施
要避免突然和强行、过度扭转头颈部,倒车时尽量用反光镜观察车后情况。若确需扭头时,首先应适当调整坐姿,以使颈部不致过度扭转,连续扭头时间不宜过长。平时开车时应避免急刹车及突然加速,以防头颈部与躯干移动速度不一致而产生颈部肌肉痉挛。
驾驶员常见疾病及预防
三、听力损伤及噪声聋
机动车发动机运转、汽车喇叭、所载物体的振动等,可产生不同强度的噪声。驾驶员长期接触噪声,可发生听力损伤甚至噪声聋。早期的听力损伤,可在脱离噪声接触后恢复,但反复接触强噪声,就可造成不可完全恢复的听力损害。调查结果显示,在驾驶员中可发生轻度和中度的高频和语频听阈损伤,以高频听阈损伤为主,且随工龄的延长而加重。
预防措施
通过加装门窗密封条、隔音棉、更换轮胎等技术方式,降低汽车运转过程中产生的风噪、胎噪以及机械性噪声及振动,从源头上降低噪声的强度水平。驾驶员在平时不妨碍驾驶安全的情况下,尽量保持车窗关闭,并对定期保养车辆,保持良好的车辆状况。
四、视觉疲劳
汽车驾驶员驾车时精力高度集中,透过车前玻璃,车两旁路边的房舍、树木、田园等静止物,在车轮滚滚向前瞬间快速向后退去,尤其是在晴天太阳光线强烈的情况下,这种“动”的光波刺激一旦让长时间疲惫行车的驾驶员接受,便要消耗很多视紫质。
预防措施
驾驶员在停车后尽量眺望远处或绿色植物,以缓解眼部疲劳,驾驶员常饮茶能加速视紫质合成,有效保护视力,对保障行车安全能起到积极作用。
五、心血管疾病
驾驶工作的特点是高度紧张性,精神源学说认为,在外因刺激下,病人出现较长时间或反复明显的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变化时,大脑皮层兴奋、抑制平衡失调以致不能正常行驶调节和控制皮层下中枢活动的功能,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舒缩血管中枢传出以缩血管的冲动占优势,从而使小动脉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血压上升,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预防措施
1、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疲劳驾驶和超长时间驾驶;
2、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驾驶员要注意加强营养,增强体质,饮食要有规律,多摄入新鲜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饭后应休息30分钟后再开车,有助于吸收消化。适当增加运动量,在开车间隙保持体育锻炼。保持充足睡眠,保证良好的精神状态。
云南省疾控中心职放所周美丰昝高慧供稿
根据目前客流预测分析和疫情防控情况,铁路部门从5月18日起,在上海地区现有开行12趟列车的基础上,恢复开行上海虹桥站至宁波、阜阳西
中新网太原5月18日电 (记者 范丽芳)5月18日,山西太原7例本土新冠肺炎感染者治愈出院,其中确诊病例3例(普通型2例、轻型1例)、无症状
今天(5月18日)下午3时,浙江杭州金沙湖公园下沉广场出现管涌,湖水外溢致使金沙湖地铁站形成涝水。相关部门立即组织应急抢修,开展管涌
5月17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37场新闻发布会上,市卫健委党委委员王小娥介绍,本轮疫情病例平均年龄43 5岁,最大
中新网呼伦贝尔5月18日电 (记者 张林虎)18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中级人民法院获悉,内蒙古公安厅原党委委员、副厅长张效